欢迎访问世界爱鸟节网!

简体中文 English

天空没有鸟,世界会变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延续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一一习近平总书记语录
banner
/
/
“林中仙子”---白鹇
imgboxbg

鸟类百科

Bird Encyclopedia

鸟类百科 >
万鸟文化
 
万鸟文化
 
万鸟文化
 
四川万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龙沱巷1号
 
电话:0835-2850161
 
邮箱: ab_yka@163.com
 

“林中仙子”---白鹇

  • 分类:鸟类科普
  • 作者:万鸟小编-小夏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27 15:1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白鹇(学名:Lophura nythemera)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
    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性机警,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①“林中仙子”“白衣王子”;春秋时期的师旷所著《禽经》记载,白鹇“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初宰相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对得到珍禽之后的欣喜之情。北宋诗人梅尧臣有《白鹇》一诗,写下“乔木暗青山,晴川下白鹇”的赞美。

南宋末年,少帝赵昺在广东新会崖山时,当地人献上一只白鹇,他十分喜爱,亲自喂养舟中。后宋军战败,陆秀夫背少帝投海殉国,白鹇见状在笼中悲鸣不已奋跃不止,最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之为“义鸟”,在崖山慈元庙左侧建一座白鹇冢作为纪念。

明清两代,五品文官的补服,上面的图案都是白鹇,这主要源于白鹇性情耿介,是正直的象征;羽毛洁白,是清廉的象征;神貌清闲,代表处事从容不迫;不与众鸟杂,代表洁身自爱,不与人同流合污。

 



 

②白鹇鸟是哈尼族的神鸟,哈尼族文Gevq(发音“格”),吉祥,幸福,安全的象征。

哈尼族是迁居民族,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威胁,哈尼族人被迫从遥远的北方多次迁徙,最终迁移到了云南红河、澜沧江两岸的各个地区。当时的哈尼头人带领族人一路南迁,爬山涉水,在广袤的森林里、大山里找寻息居地。走到哀劳山时,在山高林茂的原始森林里迷了路,族人们怎么走也走不出来,头人多次派遣身强力壮的年青人去探路,但都无功而返。头人知道在这山高树深的丛林里不适合定居,但又走不出去。面对这窘迫的境地,哈尼头人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族人们越来越不安,都在唉声叹气,空气里弥漫着绝望。这时,一只白鹇鸟飞来族人们休憩的旁边的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叫声像在安慰,也似在幸灾乐祸。族人们对它也提不起兴趣,都在为迷路的事而愁苦。可这只白鹇鸟边飞边叫,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树与树之间飞的距离也不远,飞走了又以同样的方式飞回来,反反复复。这时,头人已经注意到了这只鸟,看着鸟儿多次飞过的路线,好似一条路。头人一下子明白了白鹇鸟的意图,它是来带路的,想到这里他又惊又喜!于是,头人带着族人跟着白鹇鸟。白鹇鸟在前面一路欢叫的指引着族人,翻过了三座大山,跨过了五条溪流。最终,哈尼族人在白鹇鸟的帮助下,走出了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从此,哈尼族人将白鹇鸟当作吉祥、幸福、安康的象征。哈尼人见到白鹇鸟都会认为是好运,相信好事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哈尼族人村寨搬迁时也要抱一只白鹇鸟来引路。





 

哈尼人被异族驱赶,从叫诺玛阿美的地方往南迁徙,在迁徙途中的一座大山休息时,人们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白鹇鸟,地上欢快跳跃的鸟时,大家感慨万千。这时,一个哈尼老人对大家说:“我们要像白鹇鸟一样自由自在就好了。” 然后从山上的棕树摘下两片叶子,模仿白鹇鸟的动作跳了起来。再有,有一天,突然有一只揸尾巴的小鸟(哈尼语:梅培阿支)飞到他的茅草屋门前,在地上欢快跳跃,翩翩起舞。这种小雀的尾巴会打开又合拢,很好看,很机灵,很喜欢干净的地方,平时生活在小溪边的石头上或绿树丛中,今天怎么会飞到他的屋前为他舞蹈呢?真有些奇怪,小鸟那灵巧的步伐,那优美的舞姿,那欢快、多变的动作,让失妻哈尼汉子看了着迷,霎时间抑郁的情绪一扫而光。他开始振作起来,通过观察小鸟的动作,领悟到要学小鸟跳舞来充分抒发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要用优美的舞蹈来取悦妻子的亡灵,当作是对亡妻薄葬的一种补偿。经过他悉心对小鸟舞蹈的模仿学习,终于创编出一套完整的扇子舞教给儿子、孙子、和寨子里的人们。

 



 

传说在远古迁途中,一位哈尼老人病倒在一棵大树下,病情相当严重,一只憩息在树上的白鹇鸟见了,就到处飞去寻来了草药,老人服了以后,病体痊愈。为了纪念白鹇鸟,老人用棕树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又称“棕扇舞”,并把舞蹈传给了子孙后代。

哈尼族族徽上的白鹇鸟昂首挺胸,一簇羽毛拖在脑后,上体、肩高耸,双翼伸展,长尾伏地,一副优雅高傲之姿。族徽下方是象征哈尼族人创造农业文明的梯田。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族徽图案寄托了哈尼族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象征着哈尼族人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林中仙子”---白鹇

【概要描述】白鹇(学名:Lophura nythemera)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
    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性机警,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①“林中仙子”“白衣王子”;春秋时期的师旷所著《禽经》记载,白鹇“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初宰相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对得到珍禽之后的欣喜之情。北宋诗人梅尧臣有《白鹇》一诗,写下“乔木暗青山,晴川下白鹇”的赞美。

南宋末年,少帝赵昺在广东新会崖山时,当地人献上一只白鹇,他十分喜爱,亲自喂养舟中。后宋军战败,陆秀夫背少帝投海殉国,白鹇见状在笼中悲鸣不已奋跃不止,最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之为“义鸟”,在崖山慈元庙左侧建一座白鹇冢作为纪念。

明清两代,五品文官的补服,上面的图案都是白鹇,这主要源于白鹇性情耿介,是正直的象征;羽毛洁白,是清廉的象征;神貌清闲,代表处事从容不迫;不与众鸟杂,代表洁身自爱,不与人同流合污。

 



 

②白鹇鸟是哈尼族的神鸟,哈尼族文Gevq(发音“格”),吉祥,幸福,安全的象征。

哈尼族是迁居民族,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威胁,哈尼族人被迫从遥远的北方多次迁徙,最终迁移到了云南红河、澜沧江两岸的各个地区。当时的哈尼头人带领族人一路南迁,爬山涉水,在广袤的森林里、大山里找寻息居地。走到哀劳山时,在山高林茂的原始森林里迷了路,族人们怎么走也走不出来,头人多次派遣身强力壮的年青人去探路,但都无功而返。头人知道在这山高树深的丛林里不适合定居,但又走不出去。面对这窘迫的境地,哈尼头人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族人们越来越不安,都在唉声叹气,空气里弥漫着绝望。这时,一只白鹇鸟飞来族人们休憩的旁边的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叫声像在安慰,也似在幸灾乐祸。族人们对它也提不起兴趣,都在为迷路的事而愁苦。可这只白鹇鸟边飞边叫,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树与树之间飞的距离也不远,飞走了又以同样的方式飞回来,反反复复。这时,头人已经注意到了这只鸟,看着鸟儿多次飞过的路线,好似一条路。头人一下子明白了白鹇鸟的意图,它是来带路的,想到这里他又惊又喜!于是,头人带着族人跟着白鹇鸟。白鹇鸟在前面一路欢叫的指引着族人,翻过了三座大山,跨过了五条溪流。最终,哈尼族人在白鹇鸟的帮助下,走出了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从此,哈尼族人将白鹇鸟当作吉祥、幸福、安康的象征。哈尼人见到白鹇鸟都会认为是好运,相信好事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哈尼族人村寨搬迁时也要抱一只白鹇鸟来引路。





 

哈尼人被异族驱赶,从叫诺玛阿美的地方往南迁徙,在迁徙途中的一座大山休息时,人们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白鹇鸟,地上欢快跳跃的鸟时,大家感慨万千。这时,一个哈尼老人对大家说:“我们要像白鹇鸟一样自由自在就好了。” 然后从山上的棕树摘下两片叶子,模仿白鹇鸟的动作跳了起来。再有,有一天,突然有一只揸尾巴的小鸟(哈尼语:梅培阿支)飞到他的茅草屋门前,在地上欢快跳跃,翩翩起舞。这种小雀的尾巴会打开又合拢,很好看,很机灵,很喜欢干净的地方,平时生活在小溪边的石头上或绿树丛中,今天怎么会飞到他的屋前为他舞蹈呢?真有些奇怪,小鸟那灵巧的步伐,那优美的舞姿,那欢快、多变的动作,让失妻哈尼汉子看了着迷,霎时间抑郁的情绪一扫而光。他开始振作起来,通过观察小鸟的动作,领悟到要学小鸟跳舞来充分抒发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要用优美的舞蹈来取悦妻子的亡灵,当作是对亡妻薄葬的一种补偿。经过他悉心对小鸟舞蹈的模仿学习,终于创编出一套完整的扇子舞教给儿子、孙子、和寨子里的人们。

 



 

传说在远古迁途中,一位哈尼老人病倒在一棵大树下,病情相当严重,一只憩息在树上的白鹇鸟见了,就到处飞去寻来了草药,老人服了以后,病体痊愈。为了纪念白鹇鸟,老人用棕树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又称“棕扇舞”,并把舞蹈传给了子孙后代。

哈尼族族徽上的白鹇鸟昂首挺胸,一簇羽毛拖在脑后,上体、肩高耸,双翼伸展,长尾伏地,一副优雅高傲之姿。族徽下方是象征哈尼族人创造农业文明的梯田。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族徽图案寄托了哈尼族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象征着哈尼族人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 分类:鸟类科普
  • 作者:万鸟小编-小夏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27
  • 访问量:
详情

   白鹇(学名:Lophura nythemera)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
   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性机警,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①“林中仙子”“白衣王子”;春秋时期的师旷所著《禽经》记载,白鹇“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初宰相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对得到珍禽之后的欣喜之情。北宋诗人梅尧臣有《白鹇》一诗,写下“乔木暗青山,晴川下白鹇”的赞美。

   南宋末年,少帝赵昺在广东新会崖山时,当地人献上一只白鹇,他十分喜爱,亲自喂养舟中。后宋军战败,陆秀夫背少帝投海殉国,白鹇见状在笼中悲鸣不已奋跃不止,最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之为“义鸟”,在崖山慈元庙左侧建一座白鹇冢作为纪念。

   明清两代,五品文官的补服,上面的图案都是白鹇,这主要源于白鹇性情耿介,是正直的象征;羽毛洁白,是清廉的象征;神貌清闲,代表处事从容不迫;不与众鸟杂,代表洁身自爱,不与人同流合污。

 

②白鹇鸟是哈尼族的神鸟,哈尼族文Gevq(发音“格”),吉祥,幸福,安全的象征。

哈尼族是迁居民族,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威胁,哈尼族人被迫从遥远的北方多次迁徙,最终迁移到了云南红河、澜沧江两岸的各个地区。当时的哈尼头人带领族人一路南迁,爬山涉水,在广袤的森林里、大山里找寻息居地。走到哀劳山时,在山高林茂的原始森林里迷了路,族人们怎么走也走不出来,头人多次派遣身强力壮的年青人去探路,但都无功而返。头人知道在这山高树深的丛林里不适合定居,但又走不出去。面对这窘迫的境地,哈尼头人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族人们越来越不安,都在唉声叹气,空气里弥漫着绝望。这时,一只白鹇鸟飞来族人们休憩的旁边的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叫声像在安慰,也似在幸灾乐祸。族人们对它也提不起兴趣,都在为迷路的事而愁苦。可这只白鹇鸟边飞边叫,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树与树之间飞的距离也不远,飞走了又以同样的方式飞回来,反反复复。这时,头人已经注意到了这只鸟,看着鸟儿多次飞过的路线,好似一条路。头人一下子明白了白鹇鸟的意图,它是来带路的,想到这里他又惊又喜!于是,头人带着族人跟着白鹇鸟。白鹇鸟在前面一路欢叫的指引着族人,翻过了三座大山,跨过了五条溪流。最终,哈尼族人在白鹇鸟的帮助下,走出了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从此,哈尼族人将白鹇鸟当作吉祥、幸福、安康的象征。哈尼人见到白鹇鸟都会认为是好运,相信好事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哈尼族人村寨搬迁时也要抱一只白鹇鸟来引路。

哈尼人被异族驱赶,从叫诺玛阿美的地方往南迁徙,在迁徙途中的一座大山休息时,人们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白鹇鸟,地上欢快跳跃的鸟时,大家感慨万千。这时,一个哈尼老人对大家说:“我们要像白鹇鸟一样自由自在就好了。” 然后从山上的棕树摘下两片叶子,模仿白鹇鸟的动作跳了起来。再有,有一天,突然有一只揸尾巴的小鸟(哈尼语:梅培阿支)飞到他的茅草屋门前,在地上欢快跳跃,翩翩起舞。这种小雀的尾巴会打开又合拢,很好看,很机灵,很喜欢干净的地方,平时生活在小溪边的石头上或绿树丛中,今天怎么会飞到他的屋前为他舞蹈呢?真有些奇怪,小鸟那灵巧的步伐,那优美的舞姿,那欢快、多变的动作,让失妻哈尼汉子看了着迷,霎时间抑郁的情绪一扫而光。他开始振作起来,通过观察小鸟的动作,领悟到要学小鸟跳舞来充分抒发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要用优美的舞蹈来取悦妻子的亡灵,当作是对亡妻薄葬的一种补偿。经过他悉心对小鸟舞蹈的模仿学习,终于创编出一套完整的扇子舞教给儿子、孙子、和寨子里的人们。

 

传说在远古迁途中,一位哈尼老人病倒在一棵大树下,病情相当严重,一只憩息在树上的白鹇鸟见了,就到处飞去寻来了草药,老人服了以后,病体痊愈。为了纪念白鹇鸟,老人用棕树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又称“棕扇舞”,并把舞蹈传给了子孙后代。

哈尼族族徽上的白鹇鸟昂首挺胸,一簇羽毛拖在脑后,上体、肩高耸,双翼伸展,长尾伏地,一副优雅高傲之姿。族徽下方是象征哈尼族人创造农业文明的梯田。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族徽图案寄托了哈尼族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象征着哈尼族人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信息

0835-2850161

邮   箱:ab_yka@163.com

地   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龙沱巷1号

关注抖音、快手平台,立即行动

成为鸟类保护的践行者.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官方微博

快手

 © 2019 四川万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2994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