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世界爱鸟节网!

简体中文 English

天空没有鸟,世界会变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延续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一一习近平总书记语录
banner
imgboxbg

鸟类百科

Bird Encyclopedia

鸟类百科 >
万鸟文化
 
万鸟文化
 
万鸟文化
 
四川万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龙沱巷1号
 
电话:0835-2850161
 
邮箱: ab_yka@163.com
 

鸟类科普

26 2022-05

“东方宝石”---朱鹮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是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动物,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体重1400-1885克,体长68-79厘米。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人工繁殖,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21年5月的7000余只。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和5000年悠远的历史中,很多动物被赋予了吉祥、喜庆的象征意义。而其中以鸟类居多,比如,自带“喜”气的喜鹊,名字灵巧有趣的杜鹃、画眉、黄鹂,以及一种气场超强的吉祥鸟--朱鹮。 传说盛唐时期,在秦岭的山中,经常能看到朱鹮飞临大明宫的上空,它们时而振翅翱翔,时而在太液池边驻足歇息,场面唯美又壮观。其中两只朱鹮飞进了大明宫后,化为神秘的光环附在了宫中两位公主的身上,瞬间使两位公主变成了更加秀美的‘朱鹮公主’。而这两位人间真绝色,恰又热爱大唐文化,因而特地来到大唐的日本遣唐使牧野上运偶遇了,来自日本的年轻人对两位美丽的朱鹮公主,始于颜值终于才华深深为之吸引。美丽少女与青年才俊很快成为朋友,在日本大使回乡之时,公主特地作《朱鹮长卷图》作为礼物相赠。回到日本后,上运心中充满了对大唐的记忆,有一次当上运思念两位公主时,那幅被他挂于墙上的《朱鹮长卷图》里竟然飞出了两只美丽的朱鹮。从此,朱鹮这种鸟儿便在日本繁衍生息,朱鹮也被日本民众当作公主般爱戴,成为传递中日友谊的使者。 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公元904年,大明宫毁于兵燹(xiǎn 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此后心系大唐和朱鹮公主的上运再次来到大唐,却得知两位公主已化作朱鹮飞向秦岭的消息。因为太过思念这两位红颜知己,上运只身前往秦岭深处,誓要找到朱鹮,否则就不会再回来。最终,上运化成了茫茫秦岭桑拿的一块岩石,永远矗立在秦岭山中,而这块石头仿佛有灵气般,常会吸引朱鹮飞来停留,仿佛诉说着过往,又好像是倾诉着阔别已久终于相聚的心情。朱鹮羽毛洁白、头冠艳红,一身黑色的长羽以及修长的双脚,大气又仙气十足,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古老的鸟仙。因为上运“飞去”日本的朱鹮,历来也都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朱鹮的拉丁学名更是与日本相关:“Nipponia Nippon”两个词竟然没有一个与“朱鹮”有关,而是直译为“日本的日本”,朱鹮也是为数不多以国名命名的鸟名,朱鹮对日本的重要性都在这名字里了。日本古代的典籍《日本书记》中特别记载,朱鹮是代表日本的鸟类。 朱鹮神态优雅体形端庄,带给人高贵典雅的审美感受,秦岭为人类拯救朱鹮这一珍贵物种留存了最后一线曙光,而朱鹮这一从大秦岭飞出来的“生态精灵”,也延续着它古老的故事,成为我国飞向世界的友好使者。  
11 2022-05

“百鸟之王”---孔雀

    孔雀(英文名称:Peafowls、maurya):孔雀有2属3种。其中孔雀属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人工养殖的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属1种,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雄鸟具直立的枕冠,羽色华丽,尾上覆羽特别延长,远超过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长而稍呈凸尾状;尾下覆羽为绒羽状;两翅稍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长;跗蹠长而强,远较中趾连爪为长,雄者具距。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构成,这些覆羽极长,羽尖具虹彩光泽的眼圈,周围绕以蓝色及青铜色。求偶表演时,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从而将尾屏竖起及向前,求偶表演达到高潮时,尾羽颤动,闪烁发光,并发出嘎嘎响声。飞翔能力不是很好,因为它有点沉重,翅膀也没那么强劲。        孔雀是传统祥鸟,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高贵雍容的象征。在西方希腊神话中它被认为是女神赫拉的圣鸟,赫拉是宙斯的第七位妻子,司婚育,所以孔雀也被认为是守护女性的神鸟。而赫拉又叫朱诺,所以孔雀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朱诺之鸟”。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孔雀是凤凰的孩子,它的翎羽华丽灿烂、流光溢彩,令天地为之失色。于是佛就想与它交往,但是孔雀高傲,不予理会。于是佛便恼羞成怒就找孔雀约架,孔雀凶悍,一口就把佛给吞了,佛好不容易破背而出,非常害怕,想杀孔雀,但孔雀是凤凰最宠爱的孩子,杀了孔雀也得罪了凤凰,没法,于是就退而求其次,把孔雀放逐去了魔界。又说孔雀到了魔界,看见魔界魔不聊生,一问才知道,魔界妖怪大多丑陋,佛就不喜欢,就把魔界设以结界封印,使其不见日月光华,永世漆黑一片。孔雀听了心生怜悯,就干脆在魔界住下来,带领魔族一起修炼。一千五百年后,孔雀带着魔族杀上天宫,触发了一场神魔之战。但三界毕竟能人异士众多,尽管孔雀愈战愈勇,其他的魔界妖怪还是渐渐显露败势,没办法,双拳难敌四手,孔雀只好放弃。战争结束之后,孔雀还想跟着魔族回魔界去,众神都劝他不要去,并让他作为魔界管事,将日月精华灌溉给四方万民,且赐封他为“孔雀大明王菩萨”。        孔雀的神仙生涯还是颇为曲折的,这些文化传说到今天也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很大影响,比如在清代,官员的官帽就大多用孔雀翎作为装饰,意寓着官运亨通。        在傣族,男子会用孔雀羽毛送给女子示爱;在《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因此,孔雀羽毛还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06 2022-05

“嘉宾鸟”---麻雀

    麻雀(Passer):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贼、只只、嘉宾、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亦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家雀、户巴拉)。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分布相当广泛。除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麻雀属27种 索马里麻雀 科尔多凡棕麻雀 南非灰头麻雀 家麻雀 栗麻雀 阿拉伯金麻雀 黄腹麻雀 鹦嘴麻雀 灰头麻雀 阿布德库里麻雀 黑胸麻雀 棕背麻雀 索岛麻雀 金麻雀 南非麻雀 死海麻雀 树麻雀 棕麻雀 丛林麻雀 肯尼亚麻雀 山麻雀 谢氏麻雀 荒漠麻雀 东非麻雀 斯氏麻雀 扎氏麻雀 黑顶麻雀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成语解释: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哲学含义:“麻雀小”反映了这一事物的特殊性、“五脏全”反映了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因为普遍性存在特殊性之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剖“麻雀”这一特殊事物、而了解、掌握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性。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         雀象征爵,爵雀相通,寓意加官进爵。爵是古代一种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三代,多为青铜爵,因只有贵族才能使用,故代表高尚的地位,古代高官都有爵位或爵号。最早的爵字是象形字,为人的手拿住酒杯之形。后来变成会意字,左下是鬯酒,右下是人的一只手,中上部则有像鸟一样的字形。《说文解字》称,上面的鸟字是象征雀故爵也取雀音。因为雀鸣“喈喈”,谐音“节节”,为节制饮酒之意,故用雀形,以此提醒人们饮酒切莫贪杯。在汉代,这种符号经常出现在画像石、青铜“摇钱树”及灯柱上。如汉代画像石中有一种特别的图案,称为“树下射鸟图”。画面构图常为一棵大树,树上有鸟集于树枝间,有猴子在攀爬,树下有马,还有一个作弯弓射鸟猴状的射手。这个图案的寓意,有人理解为后羿射日,也有人理解为养由基射猿。但这两种说法都很难自圆其说,鸟和猴同时出现在树上,一定有其特殊寓意。有学者认为,这类图像,其意义是“射爵射侯”。树上的鸟是雀,代表爵位,“猴”与“侯”谐音,象征封侯,树下有马,象征“马上封侯”。而且画面上的树应该是桂树,象征富贵。这种图案之所以在汉代流行一时,是因为人们早已接受了爵雀相通、猴侯相通的理念。而汉代的“摇钱树”和青铜灯,大多数也是这三种物象的组合。  
01 2022-05

“十姊妹鸟、算命鸟、观音鸟”---白腰文鸟

      白腰文鸟(学名:Lonchura striata)又名白丽鸟、禾谷、十姊妹、算命鸟、衔珠鸟、观音鸟,是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上体红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干纹,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额、嘴基、眼先、颏、喉黑褐色,颈侧和上胸栗色具浅黄色羽干纹和羽缘,下胸和腹近白色,各羽具“U”形纹。相似种斑文鸟腰不为白色,羽色亦不同。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性好结群,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成数只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节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群的结合较为紧密,无论是飞翔或是停息时,常常挤成一团。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据说十姊妹是几个世纪前有人将白腰金腹鸟及另一种关系相近的鸟进行杂交所繁殖出的新品种,由于它易于饲养,渐渐地,繁衍成多变化的形式,再加以各种改良,而产生目前的种类。主要栖息在中国南部、喜马拉雅、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十姐妹文鸟原种羽色并不华丽,人们青睐只是因为其活泼的姿态和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容易驯教技巧。还有十姐妹抱巢性强,在所有小型鸟类中最善于育雏,是很好的“保姆鸟”。            十姊妹羽毛呈褐至暗褐色,腹部到腰部为白色,每只鸟羽毛的斑纹均不同。容易饲养,饲料为谷类。温度要求不高,可笼中饲养。十姐妹喜欢洗澡,在笼里的水浴盘内放入干净浴水,它就会自己跳进洗澡。对于不喜欢洗澡的,则应该怀疑其患有疾病。十姐妹容易接近人,可以驯养为手玩鸟。它能无拘无束地站在人的肩上或手上玩耍,而且可调教它学会随人飞舞、戴面具、衔纸牌衔灯笼、跳滑板、算命等技艺。    
23 2022-04

“凤凰鸟”---丝光椋鸟

丝光椋鸟(学名:Sturnus sericeus):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相似,体长20-23厘米。丝光椋鸟雄鸟整个头和颈白色微缀有灰色,有时还沾有皮黄色,这些羽毛狭窄而尖长呈矛状,披散至上颈,悬垂于上胸。背灰色,颈基处较暗,往后逐渐变浅,到腰和尾上覆羽为淡灰色。肩外缘白色。两翅和尾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小覆羽具宽的灰色羽缘,初级飞羽基部有显著白斑,外侧大覆羽具白色羽缘。头侧、颏、喉和颈侧白色,上胸暗灰色,有的向颈侧延伸至后颈,形成一个不甚明显的暗灰色环。下胸和两胁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白色。多栖息于开阔平原、农作区和丛林间以及营巢于墙洞或树洞中。丝光椋鸟在中国种群数量曾经较为丰富,而且分布也较广,在海南属于候鸟,也有部分留鸟。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和觅食,一方面易受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为捕捉,作为笼养观赏鸟出售。正因如此,丝光椋鸟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都已呈现明显减少。也见于日本和越南。     古人喜欢山居、在山间隐居读书,西山上有陶侃读书堂、还有庞统的西山庵,还有元结的退顾,古代都是临山靠水的清幽之地。凤凰山如果说有缺憾,那就是少河流、溪流、水源,西山过去是有寒溪的,甚至有瀑布,为什么消失,不得而知。     凤凰山的得名或许和孙权有关,鄂州有凤凰台,还有黄龙矶,其实也就是孙权称帝的祥瑞,代表上天的许可。孙权年号就是黄龙,也就是在鄂州,发现了黄龙、凤凰。凤凰或许就是在凤凰山发现的,所以此地名为凤凰山,同样的地名在武汉也出现,其实可能就是一些比较珍稀、怪异的鸟。     媒体不止一次报道,凤凰山发现一些奇异的鸟类,鄂州民间传说,白雉山上飞白雉,凤凰山岭栖凤凰,这里近些年也发现了丝光掠鸟,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凤凰鸟。如此说来,凤凰山也是名至实归了,也说明了森林涵养好,水土保持好,生态恢复,野生动物、野生鸟类开始增多。    
20 2022-04

“禅意鸟”---佛法僧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佛法僧科(Coraciidae)约12种东半球鸟类的统称。求偶或向鹰攻击时俯冲翻筋斗。佛法僧科也包括鹃鴗和地鴗(ground roller)。栖居於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的温暖地带。体长25~32公分(10~12.5吋)。形似矮壮短腿的松鸦,多为蓝色或紫色。集群吵杂,觅食蝗虫、飞行蚁类和蜥蜴。巢多在树洞中,有几种在白蚁巢内挖洞。        群栖或独栖性,生活环境多样,从高山至平原,江河湖泊周围;大森林至居民点附近的园林、田野;从水上、土穴中、陆地至空中都是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善久站;也善于飞翔,有像蝴蝶一样纷飞于高空(追逐飞虫),有突然急拍翅定位于空中一点(徘飞)(窥视水面饵物),然后又俯冲落水(捕猎物),空中飞行常是持久性的。取食除以上述飞行方式获得外,还有像鹟类一样从枝头突冲出空间攫食飞虫;有的于枝头啄食野果,有的在地面啄食落果或追逐虫、蚁。鸣声一般简单,缺乏婉转的歌声。在洞穴中繁殖,在天然的树洞或在堤岸、山坡、坟墓、山路边的土壁等环境挖隧道为巢穴产卵;卵每产1~8枚,一般白色,无斑;雏属晚成性。孵卵,育雏大都由双亲分担(犀鸟例外),孵卵经18~24天(犀鸟类28~40天)出雏,雏鸟须双亲喂养3~4 周(犀鸟4~8周)时间。大多数为留鸟,少数有迁徙。 朝见三宝鸟,夜闻佛法僧,一场跨越千年的张冠李戴        “佛法僧”这个名字来源于日语。这种鸟鸣叫声极像日语里的“佛法僧”发音,还有很多文人作诗来歌咏它。其实“佛法僧”鸣声为另一种鸟角鸮的声音。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错误时,已传讹久矣,只好将错就错了,甚至还成了鸟类科、目的名字。        公元806年(唐元和元年),日本高僧弘法大师,号空海,由中国回日本,夜深人静于高野山金刚峰寺打坐,听到林深处传来鸟鸣声,发音似“步,泼,嗦”,仿日语“佛,法,僧”。清晨见林中飞出一鸟,通体蓝绿,嘴、脚红色,甚是美丽,大师遂吟诗以记之。写下三宝鸟“闲林”七绝,为有关佛法僧三宝鸟的著名诗歌,诗云:“闲林独坐草堂晓,三宝之声闻一鸟。一鸟有声人有心,声心云水俱了了。”日本古籍《性灵集补阙钞》亦见一诗:“孤月岑寥廊林晓,三宝风微一灵鸟。叫出常位实相真,十界声声共了了。”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高松藩儒者藤泽恒之吟:“缺月断云天欲晓,禅堂歌耳听啼鸟。人间得失梦给耘,三宝声中浑了了。  
14 2022-04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鸟纲)

环颈山鹧鸪 红喉山鹧鸪 白眉山鹧鸪 白颊山鹧鸪 柳雷鸟 暗腹雪鸡 藏雪鸡 阿尔泰雪鸡 藏马鸡 蓝马鸡 红腹锦鸡 白腹锦鸡 鸳鸯 棉凫 花脸鸭 云石斑鸭 斑尾鹃鸠 菲律宾鹃鸠 橙胸绿鸠 灰头绿鸠 山皇鸠 黑腹沙鸡 黑顶蛙口夜鹰 凤头雨燕 斑胁田鸡 紫水鸡 沙丘鹤 蓑羽鹤 小杓鹬 白腰杓鹬 大杓鹬 翻石鹬 秃鹳 黑腹军舰鸟 白斑军舰鸟 蓝脸鲣鸟 岩鹭 鹗 黑翅鸢 白兀鹫 短趾雕 凤头鹰雕 鹰雕 棕腹隼雕 雀鹰 苍鹰 白头鹞 白腹鹞 棕翅鵟鹰 灰脸鵟鹰 毛脚鵟 大鵟 西红角鸮 红角鸮 优雅角鸮 雪鸮 猛鸮 花头鸺鹠 领鸺鹠 斑头鸺鹠 草鸮 栗鸮 橙胸咬鹃 红头咬鹃 栗头蜂虎 鹳嘴翡翠 白胸翡翠 蓝耳翠鸟 大灰啄木鸟 红腿小隼 白腿小隼 黄爪隼 蓝腰鹦鹉 亚历山大鹦鹉 红领绿鹦鹉 青头鹦鹉 蓝八色鸫 绿胸八色鸫 绿胸八色鸫 蓝翅八色鸫 白尾地鸦 白眉山雀 红腹山雀 歌百灵 白眶鸦雀 暗色鸦雀 短尾鸦雀 震旦鸦雀 褐胸噪鹛 斑背噪鹛 大噪鹛 眼纹噪鹛 滇鳾 巨鳾 丽鳾 鹩哥 棕腹林鸲 贺兰山红尾鸲 白喉石䳭 白喉林鹟   血雉 血雉   褐胸山鹧鸪 红胸山鹧鸪 台湾山鹧鸪 绿脚树鹧鸪 大石鸡 血雉 红腹角雉 勺鸡 栗树鸭 鸿雁 白额雁 小白额雁 斑头秋沙鸭 白翅栖鸭 赤颈䴙䴘 角䴙䴘 厚嘴绿鸠 黄脚绿鸠 针尾绿鸠 楔尾绿鸠 爪哇金丝燕 灰喉针尾雨燕 褐翅鸦鹃 小鸦鹃 灰鹤 大石鸻 鹮嘴鹬 黄颊麦鸡 大滨鹬 阔嘴鹬 灰燕鸻 小鸥 红脚鲣鸟 褐鲣鸟 黑颈鸬鹚 海鸬鹚 鹃头蜂鹰 凤头蜂鹰 褐冠鹃隼 黑冠鹃隼 林雕 靴隼雕 白腹隼雕 凤头鹰 白尾鹞 草原鹞 鹊鹞 乌灰鹞 普通鵟 喜山鵟 欧亚鵟 棕尾鵟 雕鸮 林雕鸮 褐渔鸮 黄腿渔鸮 纵纹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 鬼鸮 鹰鸮 红腹咬鹃 赤须蜂虎 蓝须蜂虎 绿喉蜂虎 斑头大翠鸟 白翅啄木鸟 三趾啄木鸟 白腹黑啄木鸟 红隼 西红脚隼 红脚隼 灰背隼 灰头鹦鹉 花头鹦鹉 大紫胸鹦鹉 绯胸鹦鹉 长尾阔嘴鸟 银胸丝冠鸟 鹊鹂 小盘尾 蒙古百灵 云雀 细纹苇莺 台湾鹎 红胁绣眼鸟 淡喉鹩鹛 弄岗穗鹛 大草鹛 黑喉噪鹛 棕噪鹛 橙翅噪鹛 红翅噪鹛 褐头鸫 紫宽嘴鸫 绿宽嘴鸫 红喉歌鸲 棕腹大仙鹟 大仙鹟 贺兰山岩鹨 朱鹀   藏马鸡   花尾榛鸡 镰翅鸡 松鸡 岩雷鸟 红原鸡 黑鹇 白鹇 白马鸡 红胸黑雁 疣鼻天鹅 小天鹅 大天鹅 黑颈䴙䴘 中亚鸽 斑尾林鸽 紫林鸽 红翅绿鸠 红顶绿鸠 黑颏果鸠 绿皇鸠 花田鸡 长脚秧鸡 棕背田鸡 姬田鸡 水雉 铜翅水雉 林沙锥 半蹼鹬 大凤头燕鸥 黑腹燕鸥 黑浮鸥 冠海雀 白琵鹭 小苇鳽 栗头鳽 黑冠鳽 兀鹫 长嘴兀鹫 高山兀鹫 蛇雕 褐耳鹰 赤腹鹰 日本松雀鹰 松雀鹰 黑鸢 栗鸢 渔雕 白眼鵟鹰 黄嘴角鸮 领角鸮 北领角鸮 纵纹角鸮 褐林鸮 灰林鸮 长尾林鸮 乌林鸮 日本鹰鸮 长耳鸮 短耳鸮 仓鸮 蓝颊蜂虎 栗喉蜂虎 彩虹蜂虎 蓝喉蜂虎 黑啄木鸟 大黄冠啄木鸟 黄冠啄木鸟 红颈绿啄木鸟 燕隼 猛隼 游隼 短尾鹦鹉 双辫八色鸫 蓝枕八色鸫 蓝背八色鸫 栗头八色鸫 大盘尾 蓝绿鹊 黄胸绿鹊 黑尾地鸦 金胸雀鹛 宝兴鹛雀 中华雀鹛 三趾鸦雀 棕草鹛 画眉 海南画眉 台湾画眉 红尾噪鹛 银耳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 四川旋木雀 黑喉歌鸲 金胸歌鸲 蓝喉歌鸲 新疆歌鸲 褐头朱雀 藏雀 北朱雀 红交嘴雀   白马鸡   蓝鹀 藏鹀   藏雪鸡
13 2022-04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纲)

    白尾梢虹雉 绿尾虹雉 棕尾虹雉 褐马鸡 中华秋沙鸭 白头硬尾鸭 小鹃鸠 大鸨 小青脚鹬 勺嘴鹬 黑嘴鸥 遗鸥 白腹军舰鸟 黑头白鹮 白肩黑鹮 朱鹮 胡兀鹫 白背兀鹫 黑兀鹫 秃鹫 四川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斑尾榛鸡 黑嘴松鸡 蓝腹鹇 四川林鸮 白喉犀鸟 冠斑犀鸟 黑额山噪鹛 白点噪鹛 蓝冠噪鹛 黑冠薮鹛 白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 波斑鸨 小鸨 白鹤 白枕鹤 中华凤头燕鸥 河燕鸥 黑脚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 彩鹮 黑脸琵鹭 海南鳽 白腹鹭 乌雕 草原雕 白肩雕 金雕 黑琴鸡 红喉雉鹑 黄喉雉鹑 黑头角雉 双角犀鸟 棕颈犀鸟 花冠皱盔犀鸟 猎隼 灰胸薮鹛 棕头歌鸲 栗斑腹鹀 黄胸鹀 灰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绿孔雀 青头潜鸭 赤颈鹤 丹顶鹤 白头鹤 黑颈鹤 彩鹳 黑鹳 白鹳 东方白鹳 黄嘴白鹭 白鹈鹕 斑嘴鹈鹕 卷羽鹈鹕 白腹海雕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 红胸角雉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毛腿雕鸮 矛隼 黑头噪鸦 灰冠鸦雀 金额雀鹛   白冠长尾雉   黑头白鹮   白腹海雕   彩鹳
12 2022-04

中国“四大名鸟”之一---绣眼

绣眼鸟(White-ey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分布自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和非洲。有约60种都归在绣眼鸟属(Zosterops)内。尾、翅均短,体长约11公分(4.5吋)。喙纤巧而尖,舌尖刷状。羽衣单色,灰、褐或黄绿色(雌雄相似)。主要斑纹是由细小柔软的羽毛构成的眼圈,通常为白色。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有几种,包括澳大利亚人称作「毁损鸟」(blightbird)的,损坏栽培的无花果和葡萄。绣眼鸟性活跃,除照管它们的杯状巢时外,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南朝诗人江总,他写的一首《夏日还山庭》,就有“停尊无赏慰,狎鸟自经过”的句子,这就很容易使人联像出,江南名士在夏日树荫下,诗酒文会又手把着绣眼鸟徜徉其间的幽闲状态。笔者试从诗中的一个“狎”字,进行推理式的“破译”。“狎”者,为近距离的调戏、抚爱也,在江南地区能被近距离、甚至捧在手上把玩赏悦的鸟,最可能的鸟就是盛产于江南地区又常被鸟友捧在手掌上“狎”玩的绣眼鸟。如果这一推论成立,那么我国玩赏绣眼鸟的历史,当在公元五世纪左右。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都会有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但绣眼鸟玩赏的大盛时期,应该是宋朝无疑的。这里可以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徽宗赵佶的《梅花绣眼图》,和南宋画家林逋画的《批杷山鸟图》,形象而生动的证明,绣眼鸟己不仅仅是宫庭里的皇帝新宠,甚至在民间也被普通人广为喜爱了。        时至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宁、沪、杭长江三角洲地区,且又以被圈在其中的苏州、无夕、常州、扬州充其内核的历史文化名城,组成了新的辉煌。我们看到这一带地区的养绣群体那如醉如痴的疯狂,也惦量出这一份江南爱鸟人的一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不管是春冬秋夏,也不看是雨睛雪露,那执着的绣迷们,在人鸟和谐共生的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精神与身体均得到了可贵的升华。凡看过上世纪三十年代电影《马路天使》的朋友,都能体会到那样一种情感,遭受生活磨难的小红(周旋饰),与赵丹饰演的男友,隔街于窗前唱着凄苦哀怨的《四季歌》之时,她小红手中摆弄的宠物,却是那小鸟依人的绣眼鸟。没想到这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鸟,能跟我国电影史上最星光熠熠的大名星周旋“同台献艺”,真可谓珠联璧合的一段影屏历史上,人鸟交融的美丽佳话。    
11 2022-04

“悬崖上的蝴蝶鸟”---红翅旋壁雀

红翅旋壁雀(学名:Tichodroma muraria):体重15-23克,体长120-178毫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鸟类。尾短而嘴长,翼具醒目的绯红色斑纹。飞羽黑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显著,初级飞羽两排白色点斑飞行时成带状。繁殖期雄鸟脸及喉黑色,雌鸟黑色较少。非繁殖期成鸟喉偏白,头顶及脸颊沾褐。虹膜深褐色,嘴脚黑色。     红翅旋壁雀雌雄羽色相似,但冬夏羽色略有不同。雄鸟冬羽、额、头顶至后枕灰色沾棕,背、肩灰色,腰和尾下覆羽深灰色,尾羽基部沾粉红色,中央尾羽黑色而具灰褐色端斑,外侧尾羽亦为黑色,内翈具白色次端斑,白色次端斑由内向外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朝先端的一半几纯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胭红色,初级覆羽和外侧大覆羽外翈亦为胭红色,内翈黑褐色,内侧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色,羽端微白,除最外侧3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各羽外翈基部红色,第二枚至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两个白色圆斑,第六枚具一个圆形白斑。眼周微白,眼先黑灰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深灰色,尾下覆羽先端缀白色。翅下覆羽灰黑沾红,腋羽红色。     红翅旋壁雀是一种非树栖的高山山地鸟类。主要栖息于高山悬崖峭壁和陡坡上,也见于平原山地,如中国北京西山和华北平原山地、最高见于喜马拉雅山,也见于林区多岩石的悬崖峭壁上以及公路两侧与河流沿岸山坡岩壁上,甚至大中国青海一些冲刷切割严重、深邃的壑谷中,也见有红翅旋壁雀的活动。在高海拔山区,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明显,冬季多迁到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地带,有时甚至出现在高大楼房的墙壁上。     分布于欧洲、西南亚地区以及东亚地区(分布于欧洲、西南亚地区以及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东北、河北、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福建、广东等地)。  
10 2022-04

“鸟中贵族”---翠鸟

翠鸟科(学名:Alcedinidae)有18属94种307个亚种,中国有5属11种。分布从非洲到南亚和东亚至澳大利亚,极少数见于美洲。普通翠鸟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体较小,喙长而宽阔,尾较短。水栖或林栖两。水栖者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林栖者以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带为分布中心,其中澳大利亚的笑翠鸟是体型最大的翠鸟,以蛇和蜥蜴为食。一般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常见如普通翠鸟、白领翡翠、蓝翡翠、斑鱼狗等。其中蓝耳翠鸟和鹳嘴翠鸟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该科鸟类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解剖学上与峰虎科区别显著的是两侧乌喙骨均存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翠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头很大,有一张长而粗壮的喙,一般来说,食鱼翠鸟的嘴更加细长一些,而非食鱼翠鸟的嘴则略微短一些。翠鸟科的物种体强,羽衣鲜艳;许多种类有羽冠。腿短,大多数尾短或适中。翠鸟的整体色彩配置十分鲜丽。其代表种类普通翠鸟头至后颈部为带有光泽的深绿色,其中布满蓝色斑点,从背部至尾部为光鲜的宝蓝色,翼面亦为绿色,带有蓝色斑点,翼下及腹面则为明显的橘红色。脚为红色。一般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不同种类和亚种之间在颜色、花纹、体型和叫声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也有全身仅有两种颜色,或黑白、蓝白、红白等,是常于水边出现的中型水边鸟类。翠鸟科除了种类繁多之外,亚太地区的翠鸟在形态、习性等方面也具有最高的多样性。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关于翠羽的获取,详细描述有《珠翠光华》一书中发饰篇中写到 “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永不褪色。”取用翠羽虽然并不需要杀鸟取羽,但仍然过于残忍,对翠鸟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后来,也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 点翠工艺分为软翠和硬翠,是根据点翠工艺所使用的翠鸟羽毛而划分的。     1.硬翠:点翠采用的翠鸟羽是比较大的羽毛,叫硬翠,翠鸟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 2.软翠:软翠是点翠工艺使用的是翠鸟比较细小的羽毛制作出来的点翠首饰,叫软翠。     自古的帝王服装王后的凤冠,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是鲜艳闪亮。所以,羽毛点翠工艺这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在中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由于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生产的点翠首饰,均以采用代用品,被现代的手工艺人们发扬光大。清代点翠,一般都是宫庭富豪之物,到了清末民初,点翠便在民间流行,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为荣。外国在华的商人,对这点翠工艺非常感兴趣,大量的收购,广东华洋交杂之地,更是点翠的转囗站,不少点翠工场林立广东一带,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终于关闭,原因是点翠翠羽鸟毛已经绝市。  
08 2022-04

“动物界中爱情最忠烈者”---犀鸟

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大型鸟类,佛法僧目犀鸟科,为本科动物的统称。犀鸟以某些种类上嘴基部的骨质盔突而著名。嘴就占了身长的1/3到一半,宽扁的脚趾非常适合在树上的攀爬活动,一双大眼睛上长有粗长的眼睫毛。最古怪的是在它的头上。长有一个铜盔状的突起,叫做盔突,就好像犀牛的角一样,故而得名犀鸟。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亚洲南部,大部分犀鸟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地区,以树上那些多半是啄木鸟啄出来的空洞为巢。   双角犀鸟   在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类奇异的大鸟,这类鸟终身不换配偶,以独有的方式共同养育后代,它们大多只生活在健康的热带雨林中,又用自己的方式让森林更健康. 它们就是犀鸟.曾几何时,在我国南部一些地区还能较频繁地看到犀鸟,而如今它们在我国濒临绝迹.   冠斑犀鸟   中国的犀鸟大多生活在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广西南部,共有5个种分别是:双角犀鸟、冠斑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花冠皱盔犀鸟   ①《山海经》中名为青耕,最大的特点还是它的生活习性,爱情专一,终身“一夫一妻制”,它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如果伴鸟去世了,剩下的一只就会不停鸣叫,似乎在呼唤走失的爱侣,在配偶遗体上方绝食盘旋,直至死亡。它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祥瑞。青耕鸟栖息的地方叫做堇理山,青耕鸟的声音很特殊,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人们就将其看作爱情忠贞的象征。傣族人心中的“爱情鸟”。   银颊噪犀鸟 ②文玩界中“一红二黑三白”一红:鹤顶红。二黑:犀牛角。三白:象牙。偷猎者捕杀盔犀鸟时,会选择头骨更大颜色更加鲜红的雄鸟。杀害一只雄鸟,等于毁掉“三口之家”,雌鸟没有食物来源也会遭遇灭顶之灾。   杰氏弯嘴犀鸟 ③如今犀鸟深受沙捞越人的喜爱和崇拜,是当地人的心目中的神鸟,地位非常尊贵。沙捞越的州徽就是一只可爱的犀鸟形象,因此沙捞越号称“犀鸟之乡”。马来西亚的伊班族人崇拜犀鸟,把它奉为神灵,伊班族人每年要庆祝犀鸟节(又称丰收节)。 沙捞越的土著保存着许多与犀鸟崇拜有关的习俗,十分有趣。在他们居住的长屋里放置尽可能多的犀鸟雕刻被视作是一种无上荣光,他们认为这些华丽而鲜艳的雕刻是献给神最好的贡品,在每年的“鸟节”上,以犀鸟雕刻祭神是一种必须的仪式。这一习俗从猎人头时代保留至今。此外,当地的舞蹈中也有模仿犀鸟飞翔的动作。   马来犀鸟
07 2022-04

“比翼鸟”---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学名:Leiothrix lutea):又称比翼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绿观音,湖南省的省鸟。是噪鹛科、相思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嘴赤红色,上体暗灰绿色、眼先、眼周淡黄色,耳羽浅灰色或橄榄灰色。两翅具黄色和红色翅斑,尾叉状、黑色,颏、喉黄色,胸橙黄色。栖息于海拔1200-2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红嘴相思鸟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该鸟羽色艳丽、鸣声婉转动听,是世界各地著名的笼养观赏鸟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鸟类。每年除大量捕捉供各动物园和个人饲养观赏外,还出口境外,致使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应控制捕猎,注意保护资源。列入CITES附录Ⅱ。     ①相思鸟属鸟类体形矫健玲俐,鸣声幽雅清晰、多变而动听;羽色美丽,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自古以来,有关相思鸟的趣闻有很多,从对它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它们对爱情忠贞不渝。因此,很多文人墨客以相思鸟为题作爱情诗。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山海经》、《尔雅》、《博物志》等古书都提到有一种飞止饮啄都不相分离的“比翼鸟”,历来注释者都认为白居易是引用了《山海经》的典故。但是,也有人认为《山海经》所说的“比翼鸟”只是传说中的鸟类,现实中的“比翼鸟”是红嘴相思鸟。     ②独立相思深树鸣,寻寻觅觅望苍穹。双飞双宿情如许,婉转清音知己听。有一种鸟,羽衣华丽、姿态优美、动作活泼、鸣声悦耳、小巧玲珑,它叫红嘴相思鸟。红嘴相思鸟有忠贞不渝“爱情鸟”之称,它不仅是古代婚庆活动的馈赠礼物,也是历代花鸟画家喜欢描绘的对象。如北宋著名花鸟画家赵昌的《四喜图》,描绘的是初春时节冬雪消融、树木欣欣向荣、禽鸟栖息于枝头地上的景象。图中以梅花、山茶花、竹子等植物作为背景,衬托出四只体形硕大的喜鹊,它们与体形较小的画眉、相思鸟等互相顾盼,有的蹲踞枝头,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俯首觅食,生动活泼的景象,仿佛宣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红嘴相思鸟作为鸟类中“爱情鸟”的代表,不仅在中国被认同,在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也一样。西方人称之为“乃丁格”(情鸟),在“五大爱情之鸟”中相思鸟高居榜首。“相思鸟”这个名称,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有关“相思鸟”的传说故事很多,人们之所以把它命名为“相思鸟”,是因为这种鸟类喜欢成对活动。尤其是红嘴相思鸟,雌雄总是成双成对、恩恩爱爱,像小夫妻一样。每到繁殖季节,便似乎显得有些羞怯。悄悄地隐藏在僻静处,彼此形影不离,依偎在一起,互相梳理羽毛,做种种亲昵动作,犹如热恋中的情人。  
05 2022-04

“鸟中精灵”---蜂鸟

    蜂鸟科(Trochilidae):共有1科2亚科104属355种。因飞行时两翅振动发出嗡嗡声酷似蜜蜂而得名。体型小,体被鳞状羽,色彩鲜艳,并闪耀彩虹色或金属光泽,雄鸟更为鲜艳;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翅形狭长;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脚短,趾细小而弱。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持久;频率可达每秒50次以上。善于持久地在花丛中徘徊“停飞”,有时还能倒飞。与雨燕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蜂鸟和其他鸟类一样,没有发达的嗅觉系统,而主要依赖视觉。蜂鸟约90%的食物来自花蜜,其余为节肢动物,包括苍蝇、黄蜂、蜘蛛、甲虫和蚂蚁。它们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蜂鸟在新北界和新热带界的美洲有发现,大多数生活在北纬10°——南纬25°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约有一多半栖居于巴西和厄瓜多尔的热带雨林中。其分布范围北起阿拉斯加、拉布拉多,南至火地岛,包括巴巴多斯和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          蜂鸟的体型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为化石,它的演化史至今仍是个谜。蜂鸟大多生活在中南美洲,在南美洲曾发现100万年前的蜂鸟的化石,因此科学家认为蜂鸟是源自更新世。然而在德国南部科学家却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蜂鸟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万年的历史,由此可知,蜂鸟的祖先远在渐新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①传说中,战士的灵魂会被蜂鸟带回地球,而蜂鸟本身更被美国本土的霍皮人认为是超级英雄。在旧金山土著民族中,还有蜂鸟将火种带到人间的故事。蜂鸟在神话中扮演着拯救人类的英雄形象,故事常讲述它作为创造者与人类尘世生活的故事。 ②在祖尼和纳瓦霍的神话中,蜂鸟给予降雨,因此有很多仪式和舞蹈都和它有关。 ③在一些美洲部落,蜂鸟就是生命的赋予者,它收集云朵,带来雨和彩虹。那彩虹的颜色,就和蜂鸟身上的颜色一样美丽。有人说,蜂鸟不是在飞,就是在飞的路上。它们本能向上,就像追寻自由的光。   ④古代的蜂鸟,非常的朴素,一身灰白的羽毛,没有任何亮点。后来在蜂鸟的婚礼上,那些被他拯救,被他激励的动物们,尤其是那些鲜艳的鸟,她们捐赠出了一些红色,绿色,蓝色甚至金色的羽毛,为她制作了婚纱。蜂鸟非常感激,并且决定穿着她的婚纱度过了她的余生,此后,蜂鸟的种类和羽毛的颜色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件事情之后,动物们都认为蜂鸟是来自天堂的使者,因为她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坚韧的心灵。它是印第安人找寻光明的信使,肩负将人类从黑暗地下带上地面的使命。 ⑤在印加人及玛雅的传说中,蜂鸟是由伟大的精神(神)所创造的,因此它具有超越所有鸟类的飞行能力。维齐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其名字的意义就是“南方的蜂鸟”或“左方的蜂鸟”,是阿兹特克人的战神,当墨西加人称霸之后,他更被升格为太阳神。当时的战士相信,如果他们在战斗中死去,他们会转世为蜂鸟。        
03 2022-04

“最漂亮的家族”---极乐鸟(东方)、天堂鸟(西方)

风鸟,雾鸟,太阳之鸟,神鸟,无脚鸟   极乐鸟科(学名:Paradisaeidae)有16属41种。大部分雄鸟色彩缤纷,具有复杂华丽的饰羽。雌鸟和雄性未成鸟则具有暗淡的保护色,腹部常有横斑。有些单配制种类为全身黑色或蓝黑色。该科鸟体长15~110厘米,体重50~450克。雄鸟一般大于雌鸟。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少数种类见于澳大利亚北部和马鲁古群岛。栖息于热带森林、山林、亚高山带森林、干草原林地和红树林。很多为食果类,有些为食虫类,此外也食叶、芽、花、节肢动物和小 型脊椎动物。鸣声多样,有似鸦叫的声音,有似枪响的声音,也有钟声般的鸣声。雄鸟求偶时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绚丽的色彩和不同寻常的装饰,并且用舞蹈、造型和其他展示动作突出自己的外表,为雌鸟以及附近的观鸟人(如果他们足够幸运的话)献上一场叹为观止的表演,可能持续数小时,对于某些种类的极乐鸟而言,这样的表演占用它们大量的时间。     ①有一种鸟,在他出生时就没有脚,所以他不能休息,只能一刻不停的朝太阳升起的地方飞翔,直到体力耗尽,他就撞在荆棘刺上,发出一声欢鸣,那欢鸣和他的鲜血却化成另一只鸟,继续向太阳飞行,这种鸟叫极乐鸟。传说,极乐鸟是天国神鸟,以天露花蜜为食,飞舞时会发出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它们追逐自由和幸福,一生只落地一次,那便是它们生命的终点和故乡——南太平洋新几内亚岛。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不仅深信这一传说,且引以为豪,将这种色彩鲜艳、带有华丽尾羽的珍奇小鸟作为吉祥物,绘在自己的国旗、国徽、民航客机上,象征着自由与幸福。喜欢逆风飞行,有独特的求偶风格。   ②1522年,西班牙“维多利亚”号船长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率领他的船队从摩鹿加群岛返回西班牙,他此行获得很大的成功。埃尔卡诺船长运回大批香料,还给国王带回5张美丽绝伦的鸟皮。当他把这美丽的礼物献给国王时,朝臣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这种鸟实在是太美了。一时间,人们纷纷传说,船长带回来的是来自天堂里的鸟。这5张鸟皮不是埃尔卡诺船长自己捕捉剥制的,而是他从摩鹿加土著人手中用钱买来的。当然,这种鸟不可能来自实际并不存在的天堂。直到1824年,自然科学家里内·李森在新几内亚的热带森林中亲手采集到“来自天堂里的鸟”的标本,这时人们才知道这种鸟是新几内亚热带丛林中一种很常见的鸟。不过,由于欧洲人自16世纪以来一直把这种鸟称作birds of paradise(意思是“天堂里的鸟”),因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为了简明起见,中国鸟类学家把这种鸟叫作极乐鸟,因为人们认为天堂是极乐世界。自从埃尔卡诺把第一批五张极乐鸟皮带回西班牙后,欧洲的贵族便把这些鸟皮视为珍宝。在极乐鸟的产地被发现后, 大批商人纷纷涌入,从土著人手中收购极乐鸟。一时间,极乐鸟交易红火起来,大批极乐鸟标本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在极乐鸟交易最繁盛时,新几内亚每年出口的极乐鸟标本达5万只。鸟类学家因此能深入地研究各种极乐鸟的标本。到1938年,科学家共发现43种不同的极乐鸟。  
01 2022-04

“传说中的凤凰”---锦鸡

锦鸡是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的统称。锦鸡是雉科中最华丽的种类,因雄鸟具有一身艳丽无比的羽毛而世界闻名。绝大部分都分布于中国,其中红腹锦鸡更是我国特产。由于野生种群数量现已较少,故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锦鸡,它被中国古人神话为凤凰,龙凤呈祥,成为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图腾,它被视为东方审美文化的使者。仫佬族以锦鸡为吉祥之鸟,把它当作勤劳勇敢、奋发向上、追求光明、创造幸福的象征。在仫佬族妇女的头饰和服饰中,锦鸡是常用的刺绣纹样。锦鸡也是苗族人的鸟图腾。其中“锦鸡舞”也是化图腾为艺术的形式之一,丹寨人正是在这样的鸟图腾崇拜文化之下,将人鸟和谐、众生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图腾文化的形式传承至今。随着朝代变更、融合与发展,鸟图腾已经渗入并积淀在了丹寨苗人的生活之中,寨中至今保留着各种形式的鸟图腾文化元素。丹寨苗族是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在多重文化交织的今天,丹寨的鸟图腾文化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红腹锦鸡,金鸡、彆雉、山鸡、采鸡 ①少昊,号金天氏、穷桑氏、朱宣氏、凤鸿氏,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在穷桑即位大联盟首领时,有凤鸟飞来,大喜,改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24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②“凤鸣岐山,兴周八百年,”周人在岐山脚下成就帝业,周人把岐山和秦岭山野中最美丽的鸟类——锦鸡当成了凤凰来歌颂。 ③“金鸡报晓”,汉东方朔《神异经•东方经》中说:“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 ④古人认为锦鸡和天穹中的“天鸡星”相对应,传说国家有重大喜事进行大赦时,天鸡星必定出现在天空中。       白腹锦鸡,铜鸡、笋鸡、衾鸡、箐鸡 ①北宋徽宗赵佶有一幅传世名画---《芙蓉锦鸡图》,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只锦鸡。画面中,一只锦鸡飞临于芙蓉花旁,转头回顾一对流连花间的彩蝶。徽宗题诗赞云:“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古人根据雄性锦鸡的形象,说它具有“五德”之誉:“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锦鸡的丝冠、角距、虎纹、凤尾,文武双全的轩昂气宇,赞它有五德实在是恰如其分。 ②明清时期二品文官的补服上绣着锦鸡的形象。官服上用金丝装饰的五彩织锦,让锦鸡形象光彩夺目。 ③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做了个好梦,设庙供奉雌鸡精,后来称霸了,成为“春秋五霸”中的一霸。 ④王莽当政时期,奔走南阳的刘秀提了雄鸡精,灭贼为王,兴复汉室,史称汉光武帝。
30 2022-03

“鸟国皇后”---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 lhuysii):属鸡形目雉科,大型鸟类。体长约70-80厘米,体重约3600克。 雄鸟羽毛由10种不同的颜色的锦绣所组成,在林中漫舞徜徉时,象彩虹一样灿烂夺目。前额和鼻孔下缘羽簇黑色,眼前的裸出部为天蓝色;头顶和脸的下部及耳羽金属绿色;从头顶后部耸起短的冠羽覆盖在颈项上,为青铜色;后颈、颈侧和上背红铜色;上体紫铜色或绿铜色,下背和腰白色;下体黑色;尾蓝绿色。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主要以植物的嫩叶、花蕾、嫩枝、幼芽、嫩茎、细根、球茎、果实和种子等为食。每年4-5月繁殖。是中国的特产种类,分布于四川、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被列为世界性易危物种。     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鸟中大熊猫”,十段锦,“蜀山彩虹”,“高原彩虹”,“鸟国皇后”   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6年9月7日—1900年11月10日)是19世纪享誉世界的动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人很少使用“博物学家”的概念;而在西方世界,是极少有人能享有“博物学家”称誉的。他的先辈是医生的家世,在青少年时代的兴趣就是酷爱动植物和大自然。1877年戴维的《中国鸟类》巨著(两卷本)发表后,轰动整个欧洲。他是科学的巨人,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进化论。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戴维;但是,戴维神父在中国的科学发现和建树,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中国文化、中国科学和中国人民的爱好之中。绿尾虹雉(1869年四川雅安宝兴邓池沟发现)、大熊猫、麋鹿(俗称四不像)、川金丝猴、扭角羚(野牛)、珙桐树(鸽子花树)等189个新物种,都是戴维把它们从深山野林和封闭的皇家苑林介绍到全世界的。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100多年前戴维在中国考察过,并有科学发现的地方,都成了当地旅游“龙门阵”中的金段子。终其一生,戴维都是一位博物学家和教育家。他重视知识,尤其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传授知识。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一曲婉转动听的彝族歌曲《情深谊长》(红军长征时期与彝族人民彝海结盟)走进千家万户,歌词“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中的“金丝鸟”一词让世人所熟悉和喜爱。从此,凉山人民将“绿尾虹雉”称之为“金丝鸟”。   2019年7月3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绿尾虹雉经抢救性保护繁育成活了12只,2019年共成活7只,2017年全世界圈养种群仅剩11只个体。2019年孵化个体数和孵化率相比去年分别提高了40%和15%,孵化技术更加稳定和成熟,为该种群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一页
1
2

联系信息

0835-2850161

邮   箱:ab_yka@163.com

地   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龙沱巷1号

关注抖音、快手平台,立即行动

成为鸟类保护的践行者.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官方微博

快手

 © 2019 四川万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2994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